孔子云:“与善人居,如入芝兰之室,久而不闻其香,即与之化矣。” 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同行,往往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。人这一辈子,遇到真心待你的人不容易,但更难得的是遇到人品过硬的人。 他们或许不会说漂亮话,不会刻意讨好,但一定会守住做人的底线。

真正人品贵重的人,宁可自己吃亏,也要守住心头的分寸。因为他们心里清楚,占便宜的本质,是透支自己的信誉。与其为了一点小利丧失原则,不如守住良心,把福气攒给后半生。富商看中他的才华,想请他帮忙打理生意,临走时硬要塞给他一包银子做见面礼。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。若为五斗米折腰,张某此生难立天地间。
十年后,他凭真本事考上状元,创办纱厂、开垦盐田,成了名震江南的“实业之父”。

蝇头小利最能照见人心。总想着占便宜的人,往往会在更大的事情上栽跟头。 那些能让你放心交往的人,绝不会在钱上糊弄你,更不会在利益面前丢良心。 和这样的人交往,你永远不必担心背后捅刀,更不用害怕真心错付。

那些能把别人的善意放在心上的人,终会收获更深厚的情谊与机遇。知恩图报的人,不是天生高尚,而是他们明白,别人帮你是情分,不是本分。书院山长晏殊偶然发现后,默默让书院厨房每日多备一份饭菜给范仲淹吃,说是书院犒劳勤学之人。后来范仲淹高中进士,虽身居高位却始终记得这份恩情。唯有范仲淹冒死上书说:“如果没有晏公当年一饭之恩,何来今日为国尽忠之臣?”晏殊去世时,范仲淹已官至参知政事,却坚持以弟子身份扶棺送葬。有人劝他注意名声,他含泪答道:“如果我连恩情都不敢认,这官袍穿着有什么意义。”

这世上没有谁帮谁是理所当然,能铭记恩情、加倍回报的真君子,最值得深交。 他们不会把恩情挂在嘴上,不会计较付出多少,却总怕回报得不够。

真正的教养,不是对地位高的人谄媚逢迎,而是对所有人都保持体面。 人品好的人,不会因身份高低区别待人,更不会把优越感写在脸上。席间,王员外让仆人端来名贵菜肴,自己坐在主位高谈阔论,却让朱熹坐在下首。朱熹指着桌上说:“这一桌菜,抵得上农夫三年收成。你让我吃的是民脂民膏,我咽不下。”后来朱熹受邀到乡下讲学,遇见一位老农蹲在田埂上啃冷馒头。他主动上前攀谈,老农见他是读书人,慌忙用袖子擦凳子,对朱熹说:“这凳子脏,您别坐。”朱熹却撩起衣摆坐下,微笑着说:“这凳子不脏,脏的是那些瞧不起庄稼人的心。”此事传开后,有学子问朱熹:“您为何对农夫如此恭敬?”他答:“圣贤书里写的仁义道德,不是用来踩在脚下显摆身份的,而是弯下腰才能看见的。”

看一个人是否值得深交,就看他如何对待不如自己的人。 那些在弱者面前趾高气昂的人,骨子里根本不懂什么是尊重。 真正有修养的人,不会因为身份高低差别对待,更不会把优越感写在脸上。 选朋友和拜师一样重要,人品不过关的,再有钱有势也别深交。走过半生才明白,最可贵的不是认识多少人,而是还有多少人值得你真诚相待。 人这一辈子能深交的,永远是那些骨子里干净、做事有底线的人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